发挥好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

发布时间:2024-12-16 06:43:14 来源: sp20241216

原标题:发挥好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

   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依托大科学装置实施大科学工程、组织大科学计划、打造大科学中心,已成为大科学时代下,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应发挥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努力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

   首先,应把握周期规律,加快营造高水平开放良好条件。

   大科学装置作为前沿性、战略性基础研究活动的承载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生命周期规律看,“建设”转“运行”是装置由“工程效益主导”向“创新效益主导”过渡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已布局建设几十个大科学装置,许多已建成运行,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跑出了国际“加速度”。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速落成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技航母”逐步“下水”,即将“全面服役”,必将通过巨大的创新溢出释放极强的磁极效应,成为引领原始创新、突破前沿技术的战略高地。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大科学装置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建设与运行脱节、工程与科研割裂”现象,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建制化研究体系不健全、市场力量参与不深等问题制约了开放共享效能,打造基础研究的强有力战略支撑任重道远。对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需要紧抓时机,谋划开放共享有效路径,以大装置突破大发现、解决大问题、促进大融通,创造新范式、引领新变革、锻造新优势,推动创新效益尽早兑现、密集释放。

   其次,应坚持分类原则,高效能释放装置集群综合效益。

   大科学装置作为前沿科研活动的系统集成,运营管理具有高度独立性。装置的战略目标、物理形态、应用目的等差异,不仅影响用户群分布、机时开放能力、成果转化水平、社会服务效益等开放属性,也决定了装置运营、考核、转化等管理模式。从应用目的看,主要包括专用型、平台型、公益型等类型。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市场转化潜力较大的“平台型”装置。主要为多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服务,面向不特定大量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追求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全面完整。如合肥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通常用户范围较广,技术溢出效应较强。二是重点服务国家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化渠道较窄的“公益性”装置。主要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属于非营利的社会公益性设施,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遥感飞机、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用户单位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产业化渠道相对较窄。三是为支撑特定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活动的“专用型”设施。主要为实现特定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而建设,科学目标相对明确具体、领域较为前沿,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中国天眼”FAST等。依托设施开展的研究内容、科学用户群体相对集中,产出大成果、好成果的不确定性较高。

   大科学装置的独立性,决定了应坚持分类原则,结合装置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推动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向范式优势、技术优势延伸拓展。一是要完善制度体系,立足不同装置特点,细化组织实施、规范标准、资金支持、平台建设、考核评估等管理规定。二是要强化分类管理,如对于市场效益较强的“平台型”装置,可吸纳更多企业主体加入用户委员会、参与装置考核评价等,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端渗透。三是要鼓励个性化机时安排,区分普通课题与重点课题、合作课题与单一课题、紧急课题、产业界课题等类型,支持各装置个性化明确使用规则,“平台型”装置可明确产业界课题的最低机时比例,“公益型”装置可提高紧急课题保障比例。

   再次,应聚焦“四个效率”,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强引力磁场”。

   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应当围绕提高实验效率、转化效率、市场效率、开放效率“四个效率”,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丰富创新活动、融通创新链条,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共享,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实验效率,激发“从0到1”原始创新活力。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大科研任务”的耦合互动仍不够紧密,统筹大科学装置力量,支撑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仍然不充分。要深化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发展,支持大科学装置集群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强化战略合作、资源共享,形成组织化的科研攻关体系。要探索依托大科学装置组建半永久性研究团队,围绕各学科细分领域,瞄准颠覆性技术、原创性科学成果,长期开展重大战略任务的体系化、建制化的科研攻关,明确年度机时保障比例。

   聚焦转化效率,搭建“从1到10”成果转化桥梁。科技创新应当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特别是对于产业外溢效应较强的“平台型”装置,需要企业主体深度嵌入开放共享的全过程。要探索建立产业导向的基础研究问题库,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创新主体通过协同合作、众包众筹等方式开展联合攻关。要打造开放式的产学研平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集成科研设备、高技能人才、创业投资等资源,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中试基地、产业化中心等,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聚集落地。

   聚焦市场效率,激活“从10到100”融合创新潜力。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是支持长期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创新多元化经费筹措方式,完善分级分类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统筹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政策,既要稳步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也要积极探索设立大科学装置产业联合基金、发展大科学装置风险投资等手段,为基础研究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要鼓励通过企业捐赠,或由企业提供经费开展横向合作等方式保障经费来源,对于向大科学装置捐赠或投资实验设备、实验室等,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发展优势产业,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围绕相关领域深耕细作,发现一批高质量、高价值专利项目,培育一批高成长、潜力大的产业项目。

   聚焦开放效率,赋能多维联动圈层创新体系。大科学装置具有开放共享的天然属性,国际上一般通过跨国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而我国本土装置的国际影响力、引领力仍然不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要积极参与大科学装置国际合作项目,主动发起跨国合作的大科学计划,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中国贡献。要以高端学术论坛为纽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等深化国际对接,依托大科学计划组建世界性科技创新联盟,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共享体系和创新生态圈。(作者系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