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05 14:48:52 来源: sp20241105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人民观点)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⑩

  本报评论部

  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才能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春风化雨中润泽人们的心灵,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景深,才能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在“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关城,叮嘱“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在山西云冈石窟,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就要深刻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求“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更深刻启迪我们,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才能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从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到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文物工作者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布放在海底;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23座、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数量翻番、历史建筑确定数量增长了近5倍,到系列图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深受读者欢迎、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海内外热播……新时代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成效日益显现,我国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兴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就能为新时代文化繁荣昌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春风化雨中润泽人们的心灵,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景深,才能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建议省级层面加强对凌家滩遗址申遗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项目推动,着力培育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队伍”“亟须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近期,地方两会密集召开,不少代表、委员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建言献策。今天,锦绣大地上,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一幅古今辉映、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们定能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更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