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6:06:16 来源: sp20241110
上海张江机器人谷,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可以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的人形机器人又添了新本领——两条智能机械臂可自如挥舞,还拥有场景识别能力和学习能力,未来有望胜任很多职业。
“以前,这样的技术迭代至少需要3至5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它在半年内就做到了‘眼明手快’。”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捷说。公司实验室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在2000多家医疗机构服务。
谈起张江的变化,在这里创业多年的顾捷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创新公司入驻张江,我们找各类人才、找上下游企业、找应用场景,都十分便利。”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由此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跃升。
国产大飞机、国产邮轮、深空、深海等重大科技突破接连实现,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相继问世……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到50.2件,持续领跑全国。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框架”基本完成,正在向“强功能”加快迈进。
5月15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运后将使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上海光源像一艘‘科研航母’,汇聚了国内外一批顶尖学者和优秀团队。眼下,我们正加紧预研新一代光源设施,去追逐更亮更强的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
做最吃劲的“从0到1”创新策源,上海强基础、搭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由2014年的3.4%提升至2023年的4.4%。围绕光子、生命、人工智能等领域,上海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规划的设施达20个,“国字头”高端科研平台超过80家。
动力源自改革。2023年,在“科创22条”“科改25条”基础上,上海聚焦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关注的重点环节,发布实施“放权松绑18条”,以关键点的突破引领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新举措让有作为的科研人员更有动力,长周期稳定投入机制能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长期付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小勤说。
良好创新生态,吸引八方人才。目前,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集聚人才超80万人。2023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43.9%。
目前,上海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逾500家,入孵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4万家,张江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家上市企业。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上海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9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