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2:35:29 来源: sp20241105
不久前,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对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5省开展督察进驻工作,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聚焦问题和短板、整改与成效。
——编 者
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全面开展。记者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直插现场,来到某市产业园。先看雨水管排放口及污水管排放口,再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过程看似正常。果真如此吗?
督察人员又赶到园区管理中心,调取雨水及污水排放口的监控视频,详细询问有关人员。前期已有多次暗查,这次又是近3个小时的面对面细致调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产业园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园区监管失职失责,一些生产废水从雨水管排放到渔塘溪;园区还将含氟废水排入无除氟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违规稀释排放。
以前督察,发现问题的蛛丝马迹相对容易。如今,督察人员常常要像侦探一样,明察暗访,细之又细。参加过多次督察的卢诰宇感慨:“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一目了然’就能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少了。深入现场、动真碰硬,才能揭示问题,推动解决。”
深入调查,剑指问题,敢动真格,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鲜明特色。这就要求,动真碰硬地督,有力有序地改。督察组根据各类线索,查实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地区统筹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依法推进边督边改,同时举一反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敢于动真碰硬,善于处理督与改的关系,才能形成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良好局面。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力量之源是什么?督察人员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尚方宝剑’。”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自2015年开始试点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直“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得好、用得好,取得了“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
成效源自动真碰硬,坚持问题导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奔着问题去的,通过发现问题不断推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如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生态修复推进不力;有的具有特殊性,如海南一些地方红树林保护不力、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无序扩张。深入把握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特征新变化,既关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也紧盯群众反映的“身边事”,既着力把问题查准查实查透,也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以解决问题为契机推动完善政策制度和长效机制。
督察既勇于破解复杂的生态题,也推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西北地区某省开展督察时发现,一个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的市,建设大量人工水面长期违规取水,地下水超采治理不力,加剧了水资源紧张,对流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着力纠正了许多类似看短期不看长远、重局部不重整体的错误做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本身就是在算大账、算长远账。以督察为抓手,助推各地区各部门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更加注重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最终会激发良好生态环境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啃最硬的“骨头”,解最难的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高悬,紧扣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的问题,动真碰硬,真查实改,就能把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书写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4日 05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