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2:52:21 来源: sp20250102
解决彩礼纠纷问题,化解相关矛盾,需要合法、合理、明确的处理规则。
据央视新闻消息,为统一类似纠纷案件法律适用标准,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
彩礼作为我国婚嫁领域的传统习俗,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但近年来,彩礼数额持续走高,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
可见,彩礼问题影响不局限在个人、家庭,而已成为社会问题;也不只是财产问题,而是事关人身安全、社会稳定等多方面。解决彩礼纠纷问题,化解相关矛盾,需要合法、合理、明确的纠纷处理规则。
因为,只有规则合法、合理,当事人才会对处理结果发自内心地遵从;规则明确,才能让当事人对自己行为后果有明确预知。此次三部门发布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就是通过以案释法向社会宣示规则。
婚姻应该始于爱,彩礼似乎与爱格格不入。但作为传统习俗,彩礼也蕴含着两个家庭对“宜其室家”的美好愿望,人情、国法对其并不完全排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和保护。
在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三中,当事双方对于案涉26万元的“五金”款是否属于彩礼存在争议,法院判决认为其符合人民群众对彩礼的一般认知,依法认定为彩礼。“符合人民群众对彩礼的一般认知”,让法律保护的彩礼范围相对明确。
对于彩礼给付方而言,既然接受对方彩礼要求,给付彩礼,就需要做好彩礼“一去不回”的心理准备。但法律对彩礼的保护并非无限制,收受方也面临返还的风险。现实中,过高彩礼成为矛盾纠纷的导火索,甚至引发两个家庭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坚决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反对借婚姻索取财物,是立法和司法的一贯原则。三部门再次重申了这一原则,企图借婚姻索取财物者当止步。
对于彩礼的返还条件、比例,司法机关也通过典型案例初步确立了规则。一方给付彩礼的目的是缔结婚姻,如果婚姻得以缔结并持续,彩礼将不成其问题。但如果长久婚姻并未实现,则面临彩礼是否返还的问题。
比如,彩礼已经给付,双方也已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因故分手;再比如,给付了彩礼,也办理了结婚登记,但双方一起生活时间很短即“闪离”。这些情形下,是否返还彩礼、多大程度上返还,双方往往各执一词。这也是司法难点。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对上述难点给出了相对明晰的答案。基本精神是:既然彩礼的价值是缔结婚姻,那么是否返还、返还多少的重要判断标准,就是彩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缔结婚姻的目的。而判断依据包括:双方共同生活时间长短,是否办理结婚登记,是否孕育子女等。在充分考虑上述多重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认定,平衡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此次发布一起典型案例中,双方当事人婚姻关系存续不到3个月,期间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考虑到办婚礼以及共同生活期间等有部分支出,106万彩礼,法院最终判决返还80万元,做到了公平、合理。
本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明确了法律适用精神,初步确立了裁判规则。但现实中,彩礼纠纷多种多样,仅凭几个案例,显然难以应对所有问题。
最高法院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彩礼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更全面、更明确的彩礼纠纷裁判规则,正在向我们走来,也必将为婚姻、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更加切实的法治保障。(新京报)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