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4:21:49 来源: sp20241102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望向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感受北宋京都市井烟火;走进忆古鼎新的开封,体验国潮繁花浪漫。年俗中,大年初一,商铺歇业,大年初五,开门营业。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所谓不破不立。鼓声铿锵,擂响龙年新气象。
“鼓声一响,百业兴旺”。大年初五这一天,随着开市鼓的响起,各家店铺都陆续开始营业了,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意兴隆。
总台央视记者 焦健:这里是河南省开封市,穿过这座城门,就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宋代市井街巷。在这里不仅有机会与李清照共吟诗词,还有可能与包大人不期而遇。
眼前的这位包大人的扮演者王惠,正忙着用各种不同字体为各家开业店铺写“龙”字,纳新福。对于宋代文化研究颇深的王惠在这座“宋城”里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龙的形象意义有着自己的理解。
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工作人员 王惠:在书法中,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写,这个龙字都讲究一个方正平衡。我觉得龙就是正义的化身。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位老者用一杆大秤称重的场景。再结合历史上包公包龙图刚正不阿制作公平秤的典故,王惠在清明上河园内设置“大宋公平秤”,用创新的方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将古画上的场景搬到如今的国潮街区,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幅长达150多米的剪纸作品《百龙图》,在当地非遗剪纸传承人胡宝国的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创作时间,终于赶在了这个龙年春节前制作完成。在剪刀与纸的艺术碰撞下,一百条龙,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仔细观察会发现,每条龙的眼睛都做了特别的艺术处理,通过“阳剪”与“阴剪”结合,使每条龙的眼神各具特色,表现出了一百条龙不同风格的精气神。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胡宝国:(今年)刚好是龙年,我们中华民族现在正在腾飞,我想可以剪个百龙腾飞。
在创作百龙图过程中,胡宝国对于龙的含义有着独到见解。在他看来,剪纸上每条龙首尾之间都有勾连,代表着传承与延续,正如剪纸这项传统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一样。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也喜欢上了中国剪纸艺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胡宝国:有个美国人想来中国学语言的,学完以后,我在北京展出剪纸,看到我以后来找我学剪纸。还有新加坡的、澳大利亚的,一看到我,有很多人说China,China,追着我,这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体现,美好属于全人类,谁看见美好都喜欢。我的自信,因为我们有真正的东西。
总台央视记者 焦健:潮在龙年,怎么能少得了美食相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清明上河图》中,关于饮食文化的描写也比比皆是。这家孙羊正店就是汴京的“七十二家正店”之一,从古代一天人们只吃两顿饭,到北宋时期逐渐养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
在宋代,正店是指规模较大,既可以炒菜又可以酿酒的店铺。而店铺林立、饮食习惯改变也恰好体现出了当时生活的富足。春节期间,游客们到孙羊正店必点的一道菜就是鲤鱼跃龙门。传统文化中,鱼是龙的化身,鲤鱼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跃过龙门后,便成了龙,象征着人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实现梦想的愿望。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从《东京梦华录》中对宋代街市的描述中可见,早在千年前,这里便是商业繁华的代名词。
总台央视记者 焦健:如今外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外卖小哥了,在清明上河图中,这位左手拿了两个碗,右手拿了两双筷子,中间还围着一个围裙的人,就是一幅典型的外卖小哥的形象。而在他旁边的建筑上面挂着一个“脚店”的招牌。脚店是北宋时期专门供客人休息的小店,里面也会出售一些食物,而这位小哥就是给这个脚店送食物的外卖员。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 彭恒礼: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酒店里的饮食,买了之后是可以带回家的。汴京城里光酒税的收入每天是几十万钱,消费量非常之大,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繁荣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我们今天仍然能够与古人对话,能够了解古代我们做了哪些东西,就是靠这种文明的延续性,这个我们中华文明是独一无二的。
唐“潮”之美天下扬 以文兴业百世芳
走出北宋京都的市井烟火,一转身,便来到了流光溢彩的盛唐。总台龙年春晚,陕西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令西安重回长安,龙魂梦入大唐。中国的诗意浪漫,吹进华夏儿女的心田;国潮振兴的鼓鸣,震荡龙传人的灵魂。深藏在华夏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只要一句诗词,一个舞姿,就会相顾一笑,同频感动。以文兴业,气象万千。
从宋代的市井繁华穿越到唐代的长安盛世。古城西安的潮流街区让四面八方的游客充分体验到了唐风唐韵的传统文化气息。
游客 王女士:孩子来到这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要穿汉服。她们骨子里面觉得这个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服装,体现了我们这种端庄自信的状态。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工作人员 唐唐:进入街区前,许多游客都会来咱们这边换汉服、做造型,获得一个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在春节,我们这边有60个妆台从早到晚都是满的。尤其像今年春节,像这个有龙纹图案的衣服就是最抢手。
春节假期,整个街区到处布置了龙的元素,和这里的唐风市井生活融合得恰到好处。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戏,用独特的音乐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娴熟的表演技艺,吸引游客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一精彩时刻。
陕西省华州皮影戏传承人 魏稳住:我们华县的皮影是以碗碗腔为主,五人忙,我就在这里唱,也要弹月琴、敲手锣、打板,还要敲鼓,生旦净末丑,都要一个人发音。
77岁的魏稳住是华州皮影的传承人,在他的皮影道具中,始终珍藏着一条龙,在他看来,龙能福泽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护百姓的象征。
陕西省华州皮影戏传承人 魏稳住:有一出戏,讲的是常年干旱,龙从天降,降了大雨,庄稼慢慢就长了起来。正是因为龙造福了当地百姓,因此龙也就受到了大家的敬仰。
西安鼓乐鸣,音自大唐来。身着圆领袍服的乐师,与高髻罗裙的仕女,击座鼓、吹笙笛、敲云锣、响编钟,共同演奏《大唐燕乐》。“红山玉龙”“赤金走龙”等37条中华龙齐聚在古城墙之上,化身为各种灵动飘逸的创意花灯,上元唐宫灯会把古城西安的新春佳节,装点得格外喜庆热闹。(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