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善大食堂”建成记(帮扶县驻村手记)

发布时间:2024-11-26 07:24:57 来源: sp20241126

  清脆的鸡鸣声,划破河南省虞城县朱楼村的氤氲晨雾。75岁的刘永江拿上篮子,骑上“电驴”,赶往镇上早市。土豆挑没破皮的,豆芽选饱满的,鸡肉现场处理好……一个多小时的精心采买后,刘永江满载归村。

  “刘大厨,又周四啦?中午吃啥好的啊?”路过的村民笑呵呵地打招呼。

  “拿手菜。”刘永江嘴上回答,腿脚不耽误,直奔村室旁的孝善大食堂。

  每周四是朱楼村孝善大食堂的“开放日”。这间于今年7月建成的孝老食堂,以“以孝治家”为主题,全村4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每逢周四可以来享受一顿免费午餐。

  办食堂,村党支部书记朱昌亮是倡议者。2018年,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朱昌亮回村当起带头人。路修了,田整了,朱昌亮打心眼里感到政策惠农“真不孬”!可每每在近2000人的村子里转悠,他总觉得缺点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咱村缺啥?缺了那么一股子精气神儿!”朱昌亮在党支部会上打开话匣子,年轻人多在外务工,能不挂念家里老人?“咱朱楼村,姓朱的不少。我寻思着弄起老年食堂,咱们替在外打工的人尽孝。人虽隔得远,可是心得拢一块儿!”

  大家默默点头,又不乏担忧:老人腿脚不便,牙口不好,弄啥咧?做饭要厨房,吃饭要桌椅,哪有现成的地儿?吃饭免费但做饭花钱,钱从哪儿来?老人饮食不敢马虎,食品卫生怎么保障?

  “既然利民,就别畏难,咱党员干部带头干!”朱昌亮带着几个支委,摸排村里的闲置房屋,不是太远,就是危旧,最后一会商,干脆盖一间!

  房子建好了,运营经费哪里来?朱昌亮率先掏出1000元,又挨个给自家娃打电话“募捐”。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朱龙奎一听,二话没说就转来2000元,“咱村这是办了件大好事,绝对支持!”

  老朱一家这么“拼”,村里其他人也坐不住。大家的事情,大家谋划大家办,你500元、我1000元,“空前大团结”;包村干部、县规划中心干部、村豫剧团团长也闻讯而来,“孝老爱亲,不能少我一份”。短短一周,就凑了两万多元,够食堂运营两年!为了把好事办好,村里还成立了理事会,请有声望的人担任会长,聘请了会计、厨师,组织起志愿者,专门负责食堂的管理和运行,特别规定食材必须当天采买、当天烹饪、当天处理。

  大厨刘永江就是这时候被老朱劝来的。在外打拼大半辈子的刘永江,原本是要回乡享清福,一听食堂这事儿就来了劲,坚持要“再就业”。

  “得给老哥老姐们‘露一手’。”刘永江站在灶台前,熟练地颠着勺。一旁洗餐具、切土豆、择豆芽的“小工”,都是和他一样的“热心肠”,“刚开始村北头的老刘还不愿意来呢,现在比谁都积极!”

  炊烟袅袅,饭香四溢。10点多,老人们闻“香”而来。在儿子的搀扶下,95岁的沈大娘选了角落的座椅。87岁的五保户刘大娘特意到厨房来“点菜”。朱昌亮的父母也过来凑个热闹。食堂外,一辆辆三轮车、助力车依次排开,井然有序;食堂内,大家围在一起,热热闹闹。话里话外,有今年的丰收,有近来的趣闻,有彼此的关怀,有来年的期待……

  很快,土豆烧鸡块、豆芽炒肉丝、麻婆豆腐、茶叶蛋陆续出锅。“开饭!”看到人齐了,朱昌亮招呼一声,“今儿三个菜,加一个蛋,馍大伙儿吃几个拿几个,管不管?”“管!”

  小食堂,折射民生,彰显民风。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孝善文化不仅是“和谐美满求幸福”的养分,也是“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纽带。“以基层党建引领,用孝善文化铸魂,豫东的乡村振兴有底气。”虞城县黄冢乡党委书记杨猛说。

  饭毕,老人们在食堂里有说有笑,朱昌亮也凑了过去,和他们畅聊下一步的打算:

  “食堂另一边空地收拾出来,建个活动室,大伙儿有个地方聊聊天、下下棋。等村道上的路灯都装上,咱朱楼村就更亮堂嘞!”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0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