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3:59:22 来源: sp20250108
连日来,省级两会密集召开,确定发展目标,部署重点工作。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成为2024年地方发展举措关键词,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地方两会规划2024年工作的热词。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皇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高军会的体会是“提高‘研’值,向‘新’而行”。江苏要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关键要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注重产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不断激发新动能。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表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有两点: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打造新型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要加速新技术扩散和融合应用,实现生产力水平质变,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认为,新质生产力以通用人工智能为先导,以算力技术沉淀为底座,以全真泛在物联为媒介,以数字交互引擎为工具,正在用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方式催生新产业与新动能。腾讯公司近日发布的报告认为,高性能计算“四算聚变”、人工智能加速人形机器人“手、脑”进化等均有望在2024年长足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各地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地政府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选择。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1650”,指的是江苏省在“十四五”时期重点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而“51010”则是打造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明确要巩固提升工业经济比重,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山东省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柏华表示,山东提出全面塑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正加力数字赋能,加快重塑产业格局。浪潮正基于自身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的人才、技术、产品等优势,加速推进山东省新型工业化建设。
赵刚认为,2024年各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全过程。坚持固本强基,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延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打造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坚持融合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2024年要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市提出,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引导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江苏省明确,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力争在前沿新材料、高端芯片、重载机器人、关键装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高质量发展。
赵刚认为,各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仍存在3个主要短板。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高端基础装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工业水平还存在差距;先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顺畅,高科技人才和资金等要素配置不足,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还不成熟;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部分发达地区产业链核心环节对外依存度高,欠发达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专家建议,各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要素配置的体制性壁垒和机制性梗阻,促进先进技术、高科技人才、资金和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向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效配置。(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 李治国 薛海燕)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