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墩遗址到“江海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08 04:25:42 来源: sp20250108

  有柄穿孔陶斧。   李仁霞供图

  江苏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包括“江海文化”“江淮文化”和“江南文化”三个区域。南通海安青墩遗址及其所代表的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长江与海洋交汇之地的典型文化“江海文化”的“开篇之作”。

  1973年8月,海安沙岗公社青墩大队的村民在开挖青墩新河时,发现许多的坛坛罐罐和兽骨,引起了南通博物苑考古工作者的重视。1977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青墩遗址的考古发现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1977年11—12月,南通博物苑在青墩遗址东部和北部边缘试掘了两个考古小探方,面积共25平方米。这是第一次对青墩遗址的主动发掘,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年代。

  青墩遗址的发现,改变了考古界普遍认为江淮东部地区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说法。2020年10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考古队员在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支持下,在青墩遗址、吉家墩遗址开展了包括勘探、记录、照相、测绘、遗物采集等在内的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探明了青墩遗址、吉家墩遗址的大致情况。

  青墩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左右,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2—2.5米。文化年代为距今6300—5000年。已发现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居住遗迹、灰坑、墓葬,遗物主要有陶器、骨角器、玉石器等。青墩遗址发现了不少保存尚好的建筑木构件和柱洞遗迹。其中建筑木构件有木桩、圆木条和木板等。木桩一般都竖直地插入最下层的青沙生土内。圆木条和木板也是当时人们加工了的建筑构件,有些圆木条端部还有砍凿出来的卯榫。在长江北岸发现的这些五六千年前的干栏式建筑,可以复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一件有柄穿孔陶斧引发关注。它由泥质红陶制成,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柄为椭圆形棒状,前粗后细,前端翘起,有浅槽可嵌入穿孔斧。槽后有三孔,可穿绳缚住穿孔斧,使其固定在槽内。柄后端作半月形,并有三角形穿孔。这件有柄陶斧虽非实用工具,但为当时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实物证据,让我们能想象它的功能。陶器基本是素色,器类齐备、器形多样,鼎、鬶、钵、杯、盆、瓶、壶、豆等应有尽有。有的夹砂陶中掺杂有蚌壳粉末,体现水乡地域特点。青墩陶器造型稳重、优美,线条简练而充满动感,显示出史前青墩人对于生活的感受。

  青墩遗址的玉器有玉琮、玉璧、玉璜、玉环等,已经有祭祀等礼仪用玉和装饰用玉的区别。这里既不产石,亦不生玉,却出土了丰富、精美的石器、玉器,其石料、玉料从何而来?专家认为可能与本地经历的“崧泽化”过程相关,远古时代青墩就是开放、包容的。

  2002年10月,青墩遗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青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5月18日,青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与场景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展示青墩遗址的文化价值。

  襟江负海,聚沙成陆,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江海文化”的自然基础。新石器时代,海安青墩先民拓荒开地、勤奋农耕,江海文化初露曙光。现在的“江海文化”融合了吴、楚、维扬文化之精华,又深受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文化影响。近年来,海安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海安设立青墩文学艺术奖,发行《青墩遗址》专刊,组织开展青墩题材文艺创作,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青墩遗址所代表的青墩文化,使其成为海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30日 0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