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6:31:53 来源: sp20241109
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并对外发布。此次延迟退休有哪些要点?人民网记者采访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适应时代需要,破解发展瓶颈
根据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已实施70多年,为何进行调整?
人社部部长王晓萍在新闻发布会上列举一组数字:202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21.1%;65岁以上人口超过2.17亿人,占比15.4%,老龄化趋势明显。
在此基础上,王晓萍表示,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调整,一是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二是有助于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三是有助于满足劳动者工作生活安排的多样化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政策制度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退休制度要和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适应,因此需要对包括法定退休年龄等在内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
“通过延迟退休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更好延长人口红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赵忠表示,“同时,随着我国劳动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延迟退休可以使部分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多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将教育成就转化为人才红利。”
改革坚持自愿、弹性,不搞“一刀切”
决定指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
具体而言,决定明确职工达到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
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自愿原则表明在延迟退休年龄上不搞‘一刀切’、不搞强制性延迟退休,把延迟退休的自主决定权交给了个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指出,“同时,尊重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允许劳动者根据自身能力、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及职业规划等因素,自主决定是否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改革将通过逐年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延迟到目标退休年龄,确保改革平稳落地。”原新表示。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业务
决定提出,国家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后,如何更好地做好养老服务?
对此,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提出三方面要点:一是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安排;二是做好养老服务兜底保障;三是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利、可及的养老服务。依托社区积极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在助餐、助医、社会参与、失能照护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要优化养老机构功能结构,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唐承沛指出。
“要完善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持续支持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和建设家庭养老床位。”赵忠指出,“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构建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织密织牢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安全网。”(宋子节、肖聪聪)
(责编:薄晨棣、邓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