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4:07:25 来源: sp20241225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分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坚定发展信心,汇聚发展力量。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在长三角,有个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产业圈”。在上海,整车设计出炉,芯片、软件等“车辆大脑”不断升级;在安徽桐城,堪称“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产量逐步提升;在江苏南京,汽车完成组装、走下产线;在浙江永康,对车内的智能软件进行测试……得益于协同创新和产业集群的支撑,平均不到1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下线。这是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生动缩影,也是我国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的具体体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今年以来,从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到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稳步起航,从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到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实现产业化制造,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今年1—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9.0%、16.7%。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显著,经济新动能就越澎湃。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能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一个十分关键的方面,就看能否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迎来重大突破,自主育种研发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创造新的高产纪录,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51比特量子纠缠态制备……今年以来,我们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着力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夯实了基础。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就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科技创新才能释放强大发展动能。在安徽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个编号为“海洋石油720”的深水物探船模型。正是“海洋石油720”完成了我国自主装备首次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如今它搭载的关键技术就地转化,叩开了一个约50亿美元的物探装备新产业。今年以来,各地着力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断点、利益共享痛点与产业化堵点。1—10月,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7.3%、29.1%。提升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速度,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我们就能不断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挖掘创新的潜力与活力,重点在企业。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明确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系列政策举措同向发力、落地生根,企业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显著提振,投资意愿有所增强,投入指数为83.3,比上季度上升0.4点。随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之花”将更好结出“发展之果”,科技创新将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今天的中国,创新活力奔涌,发展日新月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定能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1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