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7:06:56 来源: sp20241126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9日 第 09 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学理支持,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提供学术支撑。今天刊发的三篇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编 者
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
洪银兴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和创新,也是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我们要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深入研究新的生产力理论,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深化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需要深入研究一系列理论问题,这里选取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进行探讨。
深化对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在量上增加这三个要素的投入,还要推动这三个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质的跃升。
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包括直接劳动,还包括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劳动,其创造的价值是前者的多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劳动力要素的跃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战略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形成在国际竞争中的人才比较优势;二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劳动大军。
劳动资料反映一定经济时代的科技及其应用水平,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体现。《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深刻揭示,英国正是依托于此率先实现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需要能够反映现代科技水平的新质生产力作为支撑,体现在劳动资料上,主要表现为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工具等。
劳动对象主要涉及能源、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劳动对象的跃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一轮能源革命方兴未艾。21世纪以来,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化石能源消费逐步减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催生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能源革命。二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要围绕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加强研究,深入把握其发展变化及互动规律,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其现实表现是科学发现与生产过程互为手段,“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洞悉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及其应用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生作用。只有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生产力大发展。一般来讲,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推动工艺过程变革,二是促进生产工具变革,三是改善自然条件并突破资源的稀缺性。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决定并反映生产力的质的提升。今天,科技创新之所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的水平及其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质态。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去,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有较长间隔。现在,二者几乎同时发生,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应当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研究。一是进一步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深入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机制。二是深化对新型举国体制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率地整合资源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路径。三是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研究。当今世界,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运行机理和逻辑、数字化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股权结构与治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快深度融合。
深化对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现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涉及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建设。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对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
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作用,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协同创新。为此,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参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引导企业成为孵化新技术新产业的主体。同时,围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加强研究,鼓励推动开放创新。
培育科技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特别是科技企业家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包括:培育和集聚各类创新人才;协调产学研各方利益和关系;主动连接市场和科技创新,为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市场;根据市场目标及时调整创新方向,开发出品质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回报。因此,要围绕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有效激励、营造有利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等深化研究,更好发挥科技企业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建立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各类科技园、产业园集聚了各类创新资源,有条件在新技术、新产业迭代升级中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高地。要围绕建立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加强研究,提升创新高地对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人才等的吸引力,更好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各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应是从实际出发而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围绕促进人才在不同创新高地之间有序流动加强研究。还要围绕科技园、产业园转型升级以及建设体现新质生产力特点的新科技园、产业园等加强研究。
构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其发展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以激励未来产业发展。一是研究如何发挥市场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未来产业的发展创意和动力。二是研究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等,给予未来产业足够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研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 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深化了对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作出深入阐述,为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回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怎样把握其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回答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如何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回答了如何通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答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正是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实践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具体体现,是以更先进的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及其组合的优化,推动生产力不断从落后走向先进、从传统走向现代,也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传统生产力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消耗较多物质资源和化石能源。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产力逐渐呈现出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开始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的产业为主要载体,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新”主要体现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发展应用所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质”主要体现在质量、品质、效率、效能等方面的大幅提升。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新质生产力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与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时代以来,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比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部分产业和技术已经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取得一定发展优势,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同时,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巨大。也要看到,当前还存在一些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我们要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既锻造长板又补齐短板,既巩固壮大现有优势又构建新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条件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实践成果的总结、概括,而且为今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此,要深入研究和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中的经验与启示,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同时,围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加强研究,助力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新质生产力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揭示科技创新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汪寿阳 刘 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揭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纵观历史,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回顾以往的科技革命,在多场景、多部门具有溢出效应的关键共性技术,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更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将打破旧的“技术—经济”范式,使生产力发展摆脱传统路径,引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推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当前,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等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这些关键共性技术与劳动者结合,能够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提升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形成更加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劳动大军;与自然资源结合,能够拓展资源利用的范围和边界,并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与资本结合,能够提升资金投放的精准性和普惠性,促进风险控制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促进社会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也要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这将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的公平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的。科技创新大大拓展了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路径。比如,数字技术极大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使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生物技术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质量;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能源技术发展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有效途径;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基础能力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让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挥更大作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围绕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深化相关研究。
健全符合新技术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比如,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完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前沿科技领域的规章制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科技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如何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用更好融合;如何构建更加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选题机制,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效能;等等。
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科技创新的资本密集程度高、不确定性强。应围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化研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从“0到1”的核心技术攻关时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设立专项资金或引导基金等为原始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随着新成果新技术得到市场验证,进入从“1到N”的发展阶段,可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构建与新应用相配套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从新技术到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基于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适用于生产生活需求的各类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是促进新应用不断涌现的重要支撑。要围绕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深化研究,遵循关键共性技术扩散和应用规律,既解决当下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又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乘数倍增效应。深入研究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要素一体化配置,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可围绕搭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兼容的技术生态圈等加强研究,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融资支持等服务,帮助它们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此外,还需围绕完善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深化研究。当今世界,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前所未有,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才能更好抓住机遇,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一方面,可鼓励我国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分享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和未来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作者均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9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