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7:24:42 来源: sp20241126
新加坡多元文化体验、芬兰国际营地创新课堂、意大利文艺复兴探索……期中刚过,大批寒假出境研学游项目已纷纷发布。目的地五花八门,咨询招生热火朝天,面对“高大上”的宣传,业内人士提醒,研学游产品质量参差,家长在心理上要先“打个折”,多加甄别。
市场
提前两月报名,一周三万起步
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校历,自2024年1月20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始放寒假,至2月25日止,共计5周零2天。
距寒假还有两个月,瞄准假期开展的出境研学旅游业务先行迎来报名旺季。由于涉及签证办理、酒店机票预订等环节,需要打出时间提前量,再叠加“双十一”等因素,家长要尽量在11月中旬左右完成报名。有机构人员称,“最晚到11月底,再往后就不好安排了。”
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多个旅行社、教育机构推出的境外游学项目,发现名额普遍较为紧张,热门线路处于满额或接近满额状态。“第一轮报名已经结束了,团内没有名额,您可以先报着,我们陆续再看还有没有能成团的家长。”某新加坡深度营项目负责人称,15个孩子成团,项目很快就报满了。另一剑桥名城国际营的招生老师则称,“团内还有最后两个名额,需要这一两天尽快敲定。”
从记者收集到的多份出境研学游项目资料来看,较之国内游,出境项目时间较长,多在一至两周。线路主要为10天内的香港、新加坡等近途游,以及11-15天的美国、澳洲、欧洲远途游。宣传点多强调文化交流,校园参观环节必不可少,住宿不乏安排在学生宿舍公寓等地。
此外,许是为了突出“学”的分量,记者发现“上课”尤其是英语课,成为不少研学游的重要行程。某为期14天的研学游项目,共安排了4个上午、3个下午的语言文化课程。一个9天行程的境外游,除去往返两天在路上,其余安排了总共5个上午,在当地语言学校上课。
费用方面,单看从北京出发的团,3万元大致是境外研学游项目的“起点”,仅能支撑周边国家地区一周左右的行程。超过10天的远途团,基本都要4、5万元往上,7、8万元的项目也不少见。与常规旅游团相比,研学游项目更是普遍高出一截。例如新加坡6日5晚私家团,明年1、2月份价格在1.2-1.7万元间浮动,类似天数的研学团至少要贵上1万元。
困惑
差异优势不明,缺乏量化标准
对于研学团费用上浮,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分析,一方面中国许多国际航线,目前尚处在恢复状态中,机票价格本身是有所上涨的。“不止研学游,商务出行、休闲度假的费用都在上涨。”
另一方面,中国家长一向舍得给孩子花钱。即便自己不出去度假“买买买”,也愿意让孩子见见世面。而在持续的“双减”政策影响下,孩子的辅导费用与时间得以部分释放及转移,这是研学旅游类产品报名踊跃所客观存在的背景。
研学团在整体利润上,比常规旅游要高出不少,具有多年市场运营资历的旅游机构从业者李先生坦言,这也不难理解。“普通常规团,基本不会在团费上赚钱,都是成本持平甚至亏损,要靠购物、二次消费来增加利润。研学团因为很少有额外消费环节,要保证利润,团费势必会高。”
李先生所在的机构常承接一些科考类研学项目,他透露团费在扣除所有成本后,至少要保有15%-20%的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研学团收费可参照全程无购物、无强制消费的高端精品团、私人定制团。
但这些内部考量,消费者并不了解。在家长看来,比起普通旅行团,动辄价格翻番的研学团,其最大价值无疑应体现在区分于常规游客的独有资源上,而这也是目前研学产品较受争议之处。
陶女士暑期曾想送11岁的女儿去英国游学,仔细研究一番,一个孩子出去,价格堪比一家三口同游。向身边有类似经历的同事请教时,她更感到迷惑。“参观一些热门景点时,研学团并没有想象中的特殊优待,一样要排队等候。孩子多,年龄差距大,注定讲解也比较浅层。名校参观的话,通常是请一位当地留学生带着,拍照打卡。倒不是说不行,清华北大也就是这么参观,只是这些名校本身都可以免费进,那贵出来的钱花在哪儿了呢?”
研学团行程中,常会包括课程学习,或是英文培训,或是以英文来讲解其他内容。记者咨询到的一家机构,甚至还有配套的英文教材,孩子犹如在旅途中参加了几天英文培训班。对此,家长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有的觉得玩也没耽误学,更能激发对英语的兴趣,有的觉得培训班哪不能上,非花大价钱在国外上?”
陶女士的不解,在家长中并不少见。磨砺意志、滋养情怀,提升领导力、洞察力……研学游项目所宣称的种种特色,缺乏参考标准,也无法量化评价。重金过后,孩子的收获,更像是一种“玄学”。
提醒
甄别衡量行程,拒绝跟风盲从
据李先生观察,“研学游”横跨教育、旅游两个行业,入局者主要包括旅行社,教培机构、留学中介机构等各类机构。“旅行社可以直接推出研学游相关产品,教育类机构的话,往往需要与旅行社合作,自己对外销售产品,由旅行社对接落地。”
要么在常规旅游线路上,机械“塞”进一些课程;要么将培训“嵌”入旅行线路。李先生坦言,研学游产品质量高低参差,营销话术倒是极尽钻研。“建议家长选择时,还是要仔细关注每项行程,衡量是否必要。对一些‘能力培养’的宣传,心里‘打个折’来看待。”
对此,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邓德智曾在采访中指出,研学行业的问题是,“旅游(专业)的不懂得教育,教育(专业)的不懂得旅游,缺乏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
去年9月,人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其中增加“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一职业,被视作相关从业者有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证”。
与此同时,市面上也出现诸多关于“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获取的广告信息,相关报考中心、咨询中心、辅导机构等令人眼花缭乱。记者发现,这些证书的发证单位五花八门,均宣称自家证书“权威性强、含金量高”。而考证过程又相对简单,只要交钱,凑够人数就会组织考试,还有押题题库,不必担心“考不过”的问题。
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仍需进一步规范。作为家长,尽管有所迟疑,陶女士也认为,孩子能够与同龄人相处、生活一段时间,脱离家长的角度独立看待世界,本身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体验。“前提是保证安全,吃住行程不打折,也期待更加科学合理、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
吴必虎认为,出境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孩子沉浸式体验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语言、风景等,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对孩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过程中,家长应注意不要跟风,应根据孩子的个性、能力、爱好等,选择适合的主题,也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中国家长特别希望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能学到具体的知识。一些研学内容‘每天换地方上课’,我并不很赞同。家长指望孩子研学回来,英语就说得很好了,那也不现实,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多看多想多感受。”(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魏婧 美编 宋溪)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