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8:00:01 来源: sp20241227
图①
图②
本文要讨论的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月亮(图①)。这个月亮很特殊,汉代人画月亮通常是画一轮满月。检索其他在帛画、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月亮,几乎都是一轮满月,特别是和太阳对举的情况下,但马王堆这幅T形帛画上面画的却是一轮残月。仔细看残月上一只蟾蜍口中衔着云气,蟾蜍的对面是睁着大眼睛的兔子。无独有偶,同样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图②)中也画的这样一弯残月,汉代绘画中的残月,我所寓目的只有这两例。不过前后跨度可能几十年的两幅帛画,告诉我们当时这样画残月是一种传统。本文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入手,想追问的是:为什么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上画的是残月?这两幅画中的残月,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究竟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利用中国古代时间文化知识对帛画中的时间进程进行解码。只要我们能够进入汉代人的时间观念之中,分析清楚整幅帛画内在的时间逻辑,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可靠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图①这个局部,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幅帛画所描绘的是下弦残月。中国人很早就对月相的变换周期有准确的认识。王国维释读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后,在《生霸死霸考》指出殷商时代已经分一月为四:余览古器物铭,而得古之所以名日者凡四:曰初吉,曰既生霸,曰既望,曰既死霸。因悟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八、九日以降,月虽未满,而未盛之明则生已久。二十三日以降,月虽未晦,然始生之明固已死矣。盖月受日光之处,虽同此一面,然自地观之,则二十三日以后月无光之处,正八日以前月有光之处,此即后世上弦、下弦之由分。以始生之明既死,故谓之既死霸。此生霸、死霸之确解,亦即古代一月四分之术也。
王国维《生霸死霸考》中指出的“一月四分之术”,是中国古代月相划分重要的知识点,对我们思考月相变化非常重要。按照王国维的分析路径,马王堆帛画这幅残月所描绘的正是月行至“既死霸”行将结束的最后阶段。
其次,请关注画面上又肥又大的蟾蜍,注意它口中正衔着一缕月华。从古老的年代,中国人就对月世界产生了很多想象。《楚辞·天问》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而腹顾望乎?菟,一作兔。”屈原告诉我们他们生活的年代,月中已经有了兔子生活的传说。更复杂的月世界出现在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大行其道的时代里人们习惯于用阴阳观来看世界,分析世界。所以在月世界中又分出阴中阳和阴中阴。汉刘向撰《五经通义》以为:“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在汉代人的眼里,月宫这个神秘世界中生活的蟾蜍是阴中之阳,兔子则是阴中之阴。月亮为什么会由圆而缺,那正是因为蟾蜍所食。《淮南子》曰:“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许慎《说文》以为:“詹诸,月中虾蟆,食月。”蟾蜍如何食月,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得一清二楚。在T形帛画的右上角,我们看到汉代人的月世界。那只巨大蟾蜍正在吞噬月气,一轮明月已经快被蟾蜍吞掉了,只剩下了细细的一弯残月。在蟾蜍的对面睁大眼盯着的是兔子。一旦月亮整个被吞下,兔子就会出来拯救月亮,让月亮获得重生。所以T形帛画上这一弯残月,是帛画作者有意的创作。蟾蜍、兔子和一弯残月结构而成的月世界,暗含着整幅帛画时间转换的密码,也暗含着生命死生循环的密码。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作自西向东的运转,每转一周,大约需要29天半,所以历法一般以30天为一个阴历月。对于古代人,除了太阳运行带来的白天黑夜,夜空中月亮的圆缺,最早让古人认识到我们身边长时间周期存在。但是对于古代人,月亮是何其神秘的存在。水是生命的源泉。但是每当月圆,大江、大海会出现江潮、海潮。月亮的运行伴有极其神秘的力量。可以孕育人类自身生命的女性,她们的生理周期与月相合。而当一个女人没有了月经,她就失去生殖的能力。从如眉新月到满月,从满月到一弯残月,月相在天上循环变化着。在古代人的眼睛中,月世界一定拥有生死转换的神秘力量。而从月晦到新月,这个转换正是死而复生重要的时间点。我们今天可以很科学地说明月圆月缺的产生原因,但对于太古时代的人们,月亮和太阳、星辰不同,月亮周期性的圆缺是不可解的巨大谜团。今天在科学界只是谱系中太阳、地球、月亮之间发生的光与影变化的知识,在古人富有想象力的头脑中,却是神秘的生而死、死而生的生命循环的过程。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这幅残月被吞食殆尽的画面,讲述的正是月亮马上就要进入由死亡而再生的进程。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进程和墓主人辛追灵魂升仙的进程是同步的。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构图和汉代画像石天界、人间、地下世界的三段模式非常近似,所以很多学者据此将T形帛画也划分为天界、人间、地下三部分。但这种看法我不赞成。我比较赞同T形帛画的主题是引魂升天的主张。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曾部川宽对汉代灵魂升仙的主题有非常深入的研究。1981年他出版的《向昆仑山升仙——古代中国人描绘的死后世界》(《崑崙山への昇仙——古代中国人が描いた死後の世界》)中,指出这幅非衣的主题就是升仙主题。整幅T形帛画描述的是墓主人辛追升仙的进程。从下到上,T形帛画中央整个中轴贯穿着的是一个升腾的主题。阴阳两条龙自下而上在中央部分穿璧而过,托举起魂车。魂车上的核心人物通常认为就是墓主人辛追。按照这一解释,中间部分描绘的并不是我们生活的人间,而是从地下向天界升腾的墓主人辛追不断升向仙界的魂魄。画面上她的魂魄正被二龙牵引的魂车引向天门。从时间上说,辛追的魂魄将要进入的,同样是由死亡而再生的进程。
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上特地画出的残月是有意义的。残月的月相,标志着时间即将进入由死而生这一月相循环特殊的环节,对于相信月亮拥有生死转换神秘力量的汉代人,这应当也是灵魂即将飞升获得永生的时间点。
解读出汉墓帛画中残月所蕴含的时间密码,再看整幅T形帛画。我们看到马王堆汉墓帛画形制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非常特殊的T字形状。中央由三张绢布整幅拼成,中轴描绘了天、承载墓主人魂魄的魂车和地下世界三部分。这样的三段模式在汉画像石中并不少见。一如曾部川宽指出的那样,真正造成这个T字形特殊形状的,是在中轴的左右增加了描绘太阳和描绘月亮的部分。我想之所以特地增加出日月这两部分,一定是因为有特别的需要。那么,这需要是什么呢?当我们解读清楚在帛画上段左侧描绘的月世界的残月所蕴含的特殊时间密码,再去看右侧对称处特地画出九个太阳组成的画面,我们自然会想到《山海经》中扶桑木与十日的神话故事,与蟾蜍、玉兔、残月等图像展示的主题一样,这应该同样是一个与时间循环密切相关的故事主题。日与月在这里并不单纯是代表性的天文标志物。他们展示的都是时间的循环,和在时间循环中死而复生的主题。本文就此止笔于月相的分析。有关太阳的循环,以后再展开讨论。
(作者:刘晓峰,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编:王连香、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