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

发布时间:2024-11-23 08:39:28 来源: sp2024112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这一核心问题,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深刻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对于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

  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抱有的态度,最终反映出为了谁、维护谁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首先,坚持文化服务人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必须以人民文化需求为靶向,创造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入人民群众,充分了解人民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创作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其次,深入人民现实生活实践。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群众生动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有深入人民生活实践,才能洞察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最后,要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期待。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因此,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首先,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文化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即是说“人是文化的存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生存方式出发,认为人的实践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人类自身美好生活世界的。因此,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文化是实现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追求进步、探寻本质的结果。其次,文化引领美好生活。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需要文化的方向引领和保驾护航。一方面,“两个巩固”有力抵制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为人民提供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引和精神动力。最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被文化所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谋划、推动和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价值目标。首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文艺之母,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就要求文化繁荣发展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深深根植于人民,发挥人民的根本力量。其次,以文化人,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时代坚持以文化人,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升人民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关切的人民,不仅是指全体中国人民,还包含世界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对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的关切,是对全球共命运、共发展的终极目标的预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首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其次,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基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各国应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彼此尊重中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最后,扩大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打造利益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内在地要求各国摒弃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陈旧观念,建立广泛而稳定的全球利益联系,形成发展成果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世界各国加强协同联动,共同探寻人类社会面临挑战的解决之道,不断扩大各国利益交汇点,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算法推荐的意识形态风险及治理路径研究”(23BKS1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揭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