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在“打捞”历史

发布时间:2024-11-17 01:09:40 来源: sp20241117

  提到国产谍战片,许多人对2009年上映的《风声》仍然记忆犹新。

  14年后,导演高群书和作家麦家二度联手打造的《刀尖》上映,电影将目光投向了1940年汪伪政权统治下的南京。接受采访时,高群书反复强调,《刀尖》和《风声》“就像西瓜和冬瓜”,不是一回事,不要带着超越《风声》的期待来看《刀尖》。

  然而,影片上映后,无论观众口碑是赞是弹,这种比较显然都无法避免。支持者认为,《刀尖》表现虽不如前作亮眼,但对得起多年期待;而在批评的声浪里,“剧情散乱”频频被人提及,较之《风声》“密室抓鬼”的设定,《刀尖》开场就是一大堆人物和身份,“简直要命。”

  在高群书看来,分歧和争议并不重要。他更希望的是,通过电影“把这段历史‘打捞’出来,让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尘封70年的特工传奇”

  作为导演,高群书从来不认为《风声》和《刀尖》是“谍战片”:前者是典型的“警察审嫌疑人”的警匪片结构;后者是犯罪片,或者属于黑色电影。

  “类型片发展到现在,都是各种风格的杂糅。全世界都一样的,你说《杀人回忆》是警匪片吗?《西北偏北》是谍战片吗?”高群书反问道。

  “我大学是学新闻的,个人爱好是文学。”高群书始终觉得,电影必须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相比偏动作、枪战的谍战片,他更喜欢带有“人生感和社会性”的电影,也乐于在自己的作品里展示“别样的人生”。

  《刀尖》原作首先吸引他的,就是“尘封70年的特工传奇”。

  “1940年的南京,有一群人终日行走在刀尖之上,他们有理想、有文化又不甘受辱,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保存实力,时刻准备着跟侵略者战斗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原著里,金深水与林婴婴两个人的视角,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影片则是以金深水(张译 饰)的单方面视角展开叙事的。

  金深水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生活在江南水乡,日子平静美好。直到日寇杀进家乡,他眼睁睁看着妻儿丧生在日军枪口之下。为了报仇,他成为了一名军统特工。

  “但是,他在军统里又看到这么多黑暗,最后决心脱离,寻求更为光明的方向。”高群书说,金深水的觉醒,成了开启整个剧情阀门的钥匙。

  一位观众评价称:《风声》是抽丝剥茧的,《刀尖》是惊心动魄的。高群书觉得说到了点子上,两者谈不上谁去超越谁,谁去颠覆谁。

  要说不同在哪,他津津乐道:《风声》聚焦于“捉鬼”,在伪军特务处处长王田香(王志文 饰)的审讯过程中,那份黑暗不断放大,最终远远脱离了“抓内鬼”的目标;《刀尖》从一开始就亮明了主人公的阵营与身份,它的悬念不是探案,而是每个人的生死结局。

  影片中,日本军方、汪伪政府、重庆政府、地下抗日力量,各怀目的的人聚集在了一起。高群书说,影片展示的是“生存的法则”:“第一,必须是正义的;第二,要有智慧、有方法、有手段,才能胜利。”

  好的电影是历史的见证

  《刀尖》的悬念,在于谁能活到最后。而它的残酷性也在于此。

  高群书以林婴婴为例,她本是上海一个富商的女儿,因淞沪会战而全家遭难,最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成了“三面间谍”。她在隐蔽战线的殊死搏斗中活了下来,却死于难产。

  片中,李淳饰演的汪伪安保局反特处副处长马仁,是一个对日本人马首是瞻的“附庸”,一直期盼着被升职重用,但最后却被一枪毙命。

  “那个时代,人命真的如草芥,如蝼蚁。”高群书慨叹。

  对于主演张译,高群书评价正如角色的名字“金深水”,深藏不露,内心藏有无穷力量。

  电影里,金深水运筹帷幄,擅长施展“离间计”,有时候云淡风轻的几句话,顷刻就能变成刺向敌人的利剑。实际上,“语言杀人”,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语言来让对方陷入一个悲惨的境地。”高群书说。

  作为《刀尖》里冲破黑暗力量的象征,金深水活了下来。“回看那个年代,再看当下的幸福,一切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高群书总结道。

  他也承认:“当年的《征服》收视率是非常好的,《风声》也确实票房不俗。可后来觉得,拼这个有什么意思?”到了人生的后半程,高群书“不拼票房拼人心”,他努力想给未来留下点儿东西。

  现在,他尤其偏爱老电影。去年,他把48部《寅次郎的故事》看了两遍,电影里展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环境、人们生存的状态,喜怒哀乐,一切都很真实。

  “好电影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留下来做历史。”高群书说,“等到50年后、80年后,你看《刀尖》就像看纪录片一样,来了解1940年的南京,我觉得这才是最珍贵的。”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