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4:31:57 来源: sp20241124
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要去社区看看。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了解当地优化社区便民惠民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情况。“城市治理一定要夯实社区这个基础,社区建设好了才能真正造福广大居民群众。”一席话,体现着总书记对社区工作的关心关注与高度重视。
得其法、抓落实,从社区工作这门学问,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的“钉钉子精神”。
要钉到点上
钉子怎么钉?
找准方向是第一位的。看不准方向,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
如同钉钉子要钉到点上,社区治理也要把力量凝聚到点上。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力量。
“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
在河北唐山祥富里社区,指出“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在吉林长春长山花园社区,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在青海西宁文亭巷社区,要求“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到社区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要求、作部署。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须锚定目标、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没有力度是钉不好的
“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的一种工作方法。
《之江新语》中有一篇短论《抓落实如敲钉子》,以“只钉一两下”或“钉个三四下”,阐明“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的道理。
钉钉子,没有力度是钉不好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的正是一抓到底、常抓不懈的钉钉子精神。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谈到基层减负。在重庆,总书记详细了解近年来社区减负效果,深刻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明确权责,厘清边界,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干实事。
回顾这些年,从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到启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从确定“基层减负年”,通报曝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到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多举措层层递进,动真格、见真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
正如钉钉子只有用实劲、连续钉才能钉牢固,总书记对基层减负的高度重视、有力部署,彰显的是一以贯之的决心和态度。
要结合实际,不能逢墙乱钉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的所急所盼、所愿所需,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群众关切,社区工作自然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这就好比钉钉子,不能凭蛮力、逢墙乱钉。
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这次在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
多民族是我国一大特色。“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推动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行程里关注的一个重点。
关爱“一老一小”、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因地制宜、精准对接,“钉钉子精神”的个中道理就在于此。
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一切为了人民,一以贯之、从未改变。
策划:杜尚泽
撰文:梁冠群、李建广
海报:陈晓劲
摄影:王晔
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编辑:仰婉晨
校检:朱利
(责编:宋心蕊、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