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47:40 来源: sp20241122
两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行刑衔接行纪衔接压实机构平台主体责任
□ 本报记者 万静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虚假认证违法行为,提升质量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打击虚假认证行为既可以从商品服务供给端发挥“保底线”“拉高线”的作用,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又可以从商品服务需求端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证明,指导消费行为,增强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为此,我国市场监管等部门始终坚持重拳出击,坚决遏制虚假认证势头,注重标本兼治,严厉查处虚假认证、出具不实和虚假检测报告、买证卖证、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
打击虚假认证规范网络营销行为
根据《通知》,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重点打击对象是认证机构买证卖证、虚假认证,未经批准开展认证活动,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同时集中清理网络交易平台出现的“当天出证/报告”“直出证书”“不送样检测”“确保通过”等涉嫌虚假认证、虚假宣传信息,规范认证活动网络营销;依法关停相关虚假网站和非法网站,从源头治理虚假认证交易;狠抓主体责任落实,督促认证机构、网络交易平台对照法律法规开展自查自纠,不断规范认证行为。
记者注意到,《通知》强调,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将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加大行刑衔接、行纪衔接力度,压实认证机构、网络交易平台主体责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认证公信力。
近年来部分检验机构为拉业务、创业绩而忽视检验工作质量,不惜违背检验工作的公正性,甚至出现了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为追求利益而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场经济发展秩序。
今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22年市场监管认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结果。通过检查发现,虚假认证的问题很严重,认证机构及工作人员的管理也非常混乱。比如,认证机构未有效开展内审、管理评审,内审未覆盖分支机构或全部认证领域;认证审核未覆盖关键场所、关键过程、全部认证范围;认证机构未作认证决定即颁发认证证书,或给不具备法定资质的企业颁发认证证书等。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先林指出,产品质量直接关系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不合格的、虚假的检验结果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事故隐患;同时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在规范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企业而言,产品是否合格,关乎企业的声誉、利益和存亡,虚假的检验报告不仅成为无良企业和不合格产品的“保护伞”,也会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拦路虎”。更重要的是,科学、公正的检验报告关系到检验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声誉。政府部门“公信力”受损,对整个社会和市场良性运行是重大打击。
远程审核造成虚假认证问题增多
近年来,认证、检验相关的远程审核需求量急剧增长,但同时,通过网络手段造成的虚假认证、检验等违法犯罪问题也随之增多。
据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认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结果”表明,在总局组织检查的40家认证机构中,远程审核存在问题的就有24家,占比高达70%。
而2022年市场监管认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结果也显示出远程审核认证造假问题:认证机构安排他人冒名顶替审核、检查员实施远程审核,伪造认证资料;审核、检查员仅参加远程审核首末次会议,未全程参与审核,认证机构安排他人收集组织资料,伪造认证档案;认证机构制定的有关远程审核管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等。
为此,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和公安部联手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多次强调要“狠抓主体责任落实,督促认证机构、网络交易平台对照法律法规开展自查自纠,不断规范认证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认证制度)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合格评定制度,列入CCC认证产品目录的产品,必须经评价符合相关安全标准要求,标注CCC标识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平台可及、数据可靠、消费者可见、产品可溯”的CCC认证证书联网核查机制,推动线上线下监管一体化。与多家电商平台开展CCC认证证书联网核查,实时核查平台销售CCC产品的证书状态,对无证书或者证书失效的直接拦截或者下架处理。2022年,电商平台联网核查CCC证书共计6590万次,涉及商家132万家,因无证书或者证书失效等原因拦截下架CCC产品共计103万件;会同公安部门在电动自行车上牌环节核查CCC证书6110万次,有效遏制了无证制售、改装篡改等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扩大认证审核签到系统使用范围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虚假检测、认证报告的产生,加强对认证、检验机构的自身建设和监管力度是关键。要通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检验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
截至2022年底,我国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4万家,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共颁发产品、管理体系、服务等各类认证证书336.6万张,涉及93.9万家企业和组织。为营造安全、放心、优质的市场消费环境提供了切实保障。
市场监管总局通过对认证从业机构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严厉打击虚假认证、买证卖证、认证走过场等违法行为。2022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认证领域违法案件3458起,罚没款1.18亿元,查处违法认证机构59家,有力规范了认证市场秩序。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注重监管手段的创新。针对远程审核的弊端,从2022年初开始,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决定在2021年部分认证领域使用认证人员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系统(以下简称认证审核签到系统)进行审核管理的基础上,扩大认证审核签到系统的使用范围,将全部管理体系认证纳入系统必签领域,将远程审核方式纳入系统必签审核管理。
认证审核签到系统上线后,审核员在实施认证审核时,需登录签到端的微信“认证到”小程序,于审核首、末次会议时各签到一次,并上传首、末次会议照片。系统将自动记录签到时间和位置,与认证机构上报的认证审核计划自动匹配,由此识别出未签到、位置偏差等签到异常,并提示认证机构。认证机构应及时在管理端查看签到异常,并在审核结束5个工作日提交异常说明。认监委定期对签到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对签到异常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对不按要求使用认证审核签到系统、签到中提交虚假信息的认证机构和审核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此次扩大认证审核签到系统使用范围,充分发挥了认证审核签到系统把关作用,进一步遏制认证审核人员不到现场等虚假认证问题,切实维护我国认证检验领域的有效性和公信力。(法治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