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22:48:46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杭州8月15日电(记者 王逸飞)pH从7.91突然升至9.34、10.21(超标),两分钟内又回落至8.47……此前,浙江衢州市生态环境局依托自动监控平台反馈的异常数字和突击检查,对当地某企业“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进行了查处。
“一些环境违法行为的隐蔽性越来越强,在自动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走航监测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撑下,我们的执法视野越来越宽,查办手段越来越丰富。”参与上述检查的衢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直属队队长赵鲲说。
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称“两山”理念)在浙江提出19周年。19年来,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浙江在率先实践“两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让绿色成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该过程中,推动绿水青山的守护由“人治”向“智治”转变、探索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现路径,该省也积累着越来越多经验。
数字生态文明是以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其本质是充分利用各领域数据,实时获取、精准识别生态环境信息,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环境经济形势研判、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等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提升生态环境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水平,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促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转移等跨区域联防联治、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
不难看出,“数据”是数字生态文明的实现基础。近年,浙江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构建了生态环境数字化的“1+N”制度标准体系,将数据共享、工作协同等数字化要求写入《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上述基础上,我们系统构建‘平台+大脑+应用’整体架构,形成天空地人全感知、环境网络全互联、环境数据全流通、指挥决策全智能、环境治理全协同、环境管理全统筹的‘美丽浙江’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总体架构。”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所谓“平台”,即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而“大脑”则是指“浙江生态环境大脑”。
“浙江生态环境大脑”大屏。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供图“浙江生态环境大脑”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仓,构建天地空现代化生态环境感知体系,集成空气点位1737个、水环境点位1320个、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4699家,以及1.4万个污染治理设施、高位瞭望等视频监控,在全国率先实现省控以上环境空气、地表水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全覆盖。同时其横向打通省级部门数据,纵向贯通部省市县四级,归集数据目前达179亿条,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的数据底座。
守护好绿水青山,并让其成为“金山银山”,还需要一个个数字化场景应用发挥作用。
在杭州余杭区,针对排放家底不清晰、减污降碳管理协同性不足、企业减污降碳路径不明确等问题,当地建设了“余杭碳眼”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特色场景应用,打造“碳普查、碳分析、碳管理、碳服务”四个子场景,实现污染物及碳排放情况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协同管理,助力环境污染防治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注重源头预防转变。
省级层面,近年浙江开发上线了“美丽浙江”综合集成应用,构建由生态质量指数、减污降碳指数等组成的“美丽浙江”全景动态图,涵盖污染防治、督察执法、环评管理等主要业务,实现“一体集成、一端入口、一键登录、一屏掌控”。该省还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上线“减污降碳在线”“浙里蓝天”“浙里碧水”“浙里蓝海”“浙里净土”等模块,实现多跨协同、精准治理、闭环管理。
此外,这些年,浙江的现代化监测治理体系建设也在全面推进。
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生物多样性监测仍是薄弱环节。浙江丽水市通过建立标准体系、监测网络,建立物种自动识别和数字监管系统等,建成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我们建立了基于AI识别的物种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华东地区常见30余种大中型哺乳动物、180余种常见鸟类、7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的图像和声音识别,以及对800余种昆虫,500余种水生生物的DNA识别。”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实时查看、联网共享,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和监测报告自动生成,做到了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评估的全链条、智能化,提高了监测体系的整体效能。
建设数字生态文明,浙江近期也迎来新使命——7月18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复函,同意该省作为全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省域试点省份,探索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现路径,为全国积累经验。
“我们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探索以数字化推动形成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为开展试点打下了良好基础。”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省将深入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省域试点,编制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系统搭建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架构,加快建设智慧高效的美丽浙江数字化治理体系。(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