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毕业展作品被讥讽像“垃圾” 究竟是谁不懂艺术?

发布时间:2024-12-23 17:05:23 来源: sp20241223

  人人都有评论艺术作品的权利,也有表达自身好恶的自由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引发关注。“这不就是一堆废纸壳吗?还不如我们小区的保洁阿姨堆得整齐”“确实是艺术,我就摞不了这么高,一般积攒一点就卖了”……从上述留言里,不难看出网友对这件作品的讥讽之意。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件作品?《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主体是一摞纸板和会动的纸箱,下面有纸箱被制作、回收和搅碎的视频,还有投影在箱子上向上攀爬的两只手。作者在作品简介上写到:成功会过去,但失败也会过去。激情会过去,但懊恼也会过去。顺境会过去,逆境也会过去。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别忘了,这也将会过去。

  其实,这件作品倒也不是那么难理解,作者想用纸箱这一速朽品来隐喻消费社会的生活。因为纸箱总是很快地投入使用,然后被丢弃、回收、搅碎成为新的纸箱,所以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总是处于不断轮回、重复、十分单调却又无法摆脱的过程。

  就此而言,不能说作者的作品完全没有艺术性,纯粹是“垃圾”。难道是大众缺乏艺术欣赏的能力,看不懂作者的一片苦心?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首先,人人都有评论艺术作品的权利,也有表达自身好恶的自由;其次,乍看之下,《超级蜂巢》的寓意确实并不那么“好懂”,那些并非艺术领域的观众和网友表示费解,也很正常。

  作者对此作出解释:“让大家误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我的电机是会动的,每一层纸板我都是自己切,这个作品造价真的很高,经过很多设计的,超过了一两万块钱。我只是想向大家道个歉,作品给大家误会,让大家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

  其含义至少有两层,一是作品绝不是“随意”创作出来的,是花了心思的;二是作品属于“当代艺术”,用日常的眼光去审视就可能产生“误解”。

  这又引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不是因为《超级蜂巢》作为当代艺术作品太过“先锋”,以至于造成了“曲高和寡”的现象?

  1917年,马塞尔·杜尚把一个小便器送至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题名为《泉》,成就了当代艺术的经典。此事当年同样引发巨大争议,因为当代艺术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追求打破传统,挑战现有形式及过程。

  照这么说来,《超级蜂巢》更应得到另眼相看?先不用急着下结论。毕竟,当代艺术作品可以有很新潮、前卫的表现手法,但这并不是艺术的真正内核。衡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质量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有没有提倡打破艺术自律,干预生活实践。

  事实上,如果没有艺术家的不断创新,艺术本身也会变得迂腐而没有活力,不断重复历史的风格与手法,将沦为仅仅是一项手艺。从这一点来看,《超级蜂巢》有它的独特表达和思考,但要说它是不是真正具备“创新”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价值,恐怕还有待更专业的评判。

  100多年过去了,曾经惊世骇俗的《泉》不再对观众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即使是对艺术领域并不熟悉的普通人,在看多了当代艺术作品之后,也会感到“见怪不怪”。因此,《超级蜂巢》被吐槽的原因可能不只是它的“怪异”,更是它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并没有超越一般人的想象。

  艺术创作,尤其是当代先锋艺术,具有向前、创新和探索的象征,而要让大众接受超越自己时代的作品,也需要时间的积淀。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金宇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