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1:29:56 来源: sp20241215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七个着力”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从多方面多领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样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南。新征程上,我们要整体把握、系统领会、一体落实好“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努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高原则,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能够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当前,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越要加强党的领导。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把党的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落实政治责任,勇于改革创新,强化法治保障,建强干部人才队伍,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积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丰厚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有效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如何在新的舆论格局和环境中更好引导舆论、凝心铸魂,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要立足新方位、把握新形势、找准新坐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构建以传播力为基础、引导力为方向、影响力为目标、公信力为保障的新闻舆论传播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五、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进入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持续推进“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全社会提供丰沛的历史文化滋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底气和精神动力。
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科教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努力提高精神文化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了解。要抓住世界各国日益关注中国发展、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性机遇,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树立和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钉钉子”精神将“七个着力”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工作能力本领,提高工作质量效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刘燕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