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走融合发展之路 让城乡“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4-11-27 08:30:32 来源: sp20241127

  【光明论坛】

  作者: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展现出喜人气象与崭新风貌。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3.03缩小到2.39;全国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5.8万个,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农民消费更便捷,市场要素更畅通;“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产业、人口、文化等要素交织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活力。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工作,在统筹把握、前瞻布局中回应时代命题、破解改革难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对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更加凸显。只有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者统筹推进,才能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大系统,需要系统兼顾、整体推进。在未来的探索实践中,要找准统筹结合点,打通痛点与堵点,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把握“硬联通”“软衔接”。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彼此互相成就、共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得打通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通的堵点、痛点,实现两者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城乡之间路网、电网、水网、互联网、能源网、商贸网等“硬联通”的一体化水平。近年来,农村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持续推进,安全可靠、智能开放的现代化农村电网也在逐步搭建、普惠村民。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农村生活提质增效,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也在不断缩短,相关资源要素得以高效配置。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城乡流通规则和标准等“软衔接”一体联通水平。为加快建设高效顺畅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中央财办等部门关于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农村流通标准体系。相关部门推动农村商贸、交通、物流领域基础设施相互衔接、高效应用,推进标准互认、服务互补,促进了多种运输方式与物流环节的有机联通。

  增强城乡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创新、数字驱动的工业化。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两者生产空间不同,但是生产要素类似,推动要素深度融合是实现统筹的关键。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融合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和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乡村振兴领域深入应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治理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加速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的资源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工业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时至今日,农业直接支持工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乡村全面振兴间接支持新型工业化的作用依然显现并发挥。新型工业化需要融入由乡村供给的农产品、生态资源和劳动力,只有持续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才能为新型工业化集群发展提供丰沛的资源要素。

  注重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离开新型工业化,就如同无水之木;新型工业化离开新型城镇化,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方面,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而新型工业化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核心力量。比如,湖南长沙一个县级城市一年的储能材料产业规模约600亿元,县域经济呈现蓬勃态势,相应带动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培育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而这些先进制造业集群需要以完善的城镇体系为支撑。两者只有协调共进,规避产业和城镇发展之间存在的“时间上不同步”“空间上无互动”等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强大动力。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29日 03版)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