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8:49:08 来源: sp20241123
地处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核心区的艾峪口村,现有板栗种植面积逾1万亩,年产板栗1100吨。图为艾峪口村树龄达500余年的古栗树。 邵玉姿 翁振龙摄影报道
在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核心区,板栗树与林下种植的紫苏。 河北省宽城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成熟待收的宽城板栗。 胡九龙摄
地处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核心区的大院村,现有白姜种植面积400多亩,培育出多个白姜名品牌。图为大院村生姜种植基地,姜农喜获丰收。 陈 磊摄(人民视觉)
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要求,铜陵姜农通过整高畦、踩姜垄的方法对姜田进行整理。图为铜陵姜田里的高畦高垄。 刘荣胜摄(人民视觉)
铜陵不仅是重要的白姜产区,也是传统村落集中区域。图为铜陵市天门镇江村,姜农在古宅中刮姜。 徐 靖 刘荣胜摄影报道
浙江仙居古杨梅树上成熟的果实。 沈帅丞摄(人民视觉)
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的代表性关键技术“仙居杨梅嫁接技术”。 窦瀚洋 陈加晋摄影报道
在浙江仙居,当地充分利用“仙居古杨梅”这一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盘活遗产地的农业景观和内在价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图为仙居县杨丰山的梯田。 窦瀚洋 周丽芳摄影报道
在位于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核心区的横溪镇程岙村,梅农正在对古杨梅树进行日常管护。 窦瀚洋 冯宇航摄影报道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2023年11月,我国三项遗产系统——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根据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可将当地特色产品、生态、文化与景观资源展示出来,推动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品牌,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另外,千百年持续传承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华,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国际前沿问题提供有益借鉴、贡献中国智慧。
近年来,各地区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丰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深入挖掘遗产多功能价值。各遗产地充分利用遗产“金字招牌”发展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下一步还要继续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建设等模式,增强综合效益,使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以板栗栽培为核心,作物、药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复合的板栗栽植体系和高效循环的资源利用体系,构成了梯田—板栗—作物(家禽)复合种养体系,有效保护当地农业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当地姜农创造了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种植、芭茅搭棚遮阴三项独特的传统生产技术,培育出品质优良的白姜。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以姜与水稻、小麦、蔬菜轮作模式为特色,巧妙利用当地资源,保证了当地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
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是“梅—茶—鸡—蜂”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山地农业模式,实现了不同生物特性的高度契合与完美互补。仙居是世界人工栽培杨梅起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600年的杨梅栽培史。经过千年的发展与世代选育,当地积累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品种丰富、谱系完整的古杨梅种质资源。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6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