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6:47:03 来源: sp20241123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期,我国新能源领域陆续迎来多项新规变化。4月1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打造风电开发利用新格局;4月开始实施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落实主体责任,规范可再生能源电量收购……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经之路。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新旧动能转换应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两条主线,在增量上选择发展替代性能源,同时优化存量能源利用方式,加速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发展,以能源结构转型引领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
加快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沙漠、戈壁、荒漠”是太阳能、风能资源富足的地区,长期以来,内蒙古探索并推广光伏治沙新模式。今年年初,在黄河大峡谷南岸、库布其沙漠东南边远地区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工人们正在操作着推土机、打桩机,争分夺秒地建设11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将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单晶硅双面双玻组件,同比单玻组件可提高年发电量5%-10%。投产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电20亿千瓦时,减少标煤用量80万吨,年降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410余万吨。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4.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我国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的70%以上,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
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储量大,可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成为了能源转型的主力军。在拥有41.9万平方公里海域海岸线的广东,截至2023年,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项目装机超1000万千瓦,其中阳江海上风电在建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一。近日,香港理工大学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加强粤港两地在离岸海上风力发电工程领域的科研合作。
“发展海上风电既可以优化省内能源结构,又可以通过融合创新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带动陆域先进生产力下海,推动海洋传统生产力升级。”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和场景化应用,实现海洋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认为,在能源供给端,应通过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在能源消费端,要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
推动业态升级 完善绿电交易市场体系
由“量”到“质”,加快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根本驱动。在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项目中,坐落着一块占地40亩、共安装11200块钙钛矿光伏组件的试验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后的运行数据,将揭晓钙钛矿光伏组件能否刷新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纪录。
“转化率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球光伏产业最重要的两个电池方向转化率的世界纪录,均由我国企业创造。”相关企业负责人认为,光伏行业的需求波动较大,迭代速度快,持续创新才能为规模化应用指明方向。
加速建设绿电市场交易体系,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趋势。张家口打造我国首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率先在全国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截至去年年末,累积交易绿电约66亿度,减少企业和用户电费支出约16亿元。
与此同时,张家口持续推动智能风机、高效光伏组件、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29家新型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地,探索有益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为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做好支撑。
据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34%。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云南、河北、新疆等3个省(区)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风电完成投资额超过3800亿元,辽宁、甘肃、新疆3个省(区)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广东、山东2个省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壮大,分布式能源、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等能源利用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日益丰富。”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应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大保供力度 多能互补保障能源安全
能源是生产生活的基础性要素,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和储备体系,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的长效满足。在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看来,能源领域零碳发展需要“先立后破”,应有序提出针对绿电行业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等调控手段约束化石能源供应,促成能源优势互补的优化配置与效率提升,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的安全与稳定。
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供给占有较大比重。为充分发挥煤电、水电等传统能源的电力兜底保障作用,山西、内蒙古、新疆、四川等煤炭生产基地积极推动煤电三改联动,将绿色开采技术和智能管控系统应用于生产环节,持续发展电力稳定供应、电网安全运行、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煤电项目。
受到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适应大规模绿色电力消纳的储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约12.36GW,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规模达15.39GW,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宁夏等地。
“新型储能已经成为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表示,应从电源侧鼓励新能源企业结合系统需求合理确定储能配置规模,提升新能源消纳利用水平;在电网侧鼓励结合系统运行需求优化布局储能,提升储能运行效益;在用户侧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合理配置用户侧储能,推动用户侧以多种形式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未来应在电力供给侧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积极推动储能设施规模化发展,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张琳说。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