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3:37:00 来源: sp20241110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材料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是塑造未来我国能源与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德炳表示,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中,与之相关的有色金属材料也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硅和锂为代表的新能源金属品种,受到了市场前所未有的重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在位于江西抚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江西麦特磁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数百台设备已调试好。“这是公司抢位新能源新材料赛道投资的新项目,达产后可年产约3500吨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体,预计年可实现营收约15亿元。”项目负责人宋小明介绍,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节能工业电机、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需求量大。
经过多年发展,抚州高新区已形成新能源电池、新型半导体、铜铝基新材料三大特色细分领域。在新能源电池方面,涵盖上中游产品,力图打造锂钠电池全产业链;在铜铝基新材料方面,推动有色金属由传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其中,铜博科技根据市场需要最大可实现年产5万吨的4.5微米锂电铜箔,位居全国前列。抚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曾春表示,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背景下,一个千亿元级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抚州形成。
抚州高新区只是我国新能源材料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底,我国工业硅、多晶硅、硅片产量全球占比分别达到80%、87%和98%;锂资源开发量、锂盐产量和消费量,也分别在全球中占26%、71%、76%。同时,我国已经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锂产业技术体系,新建硅产能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晶硅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能耗显著下降,大幅降低了光伏发电成本;盐湖提锂、锂云母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突破,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下游锂电池正极材料发展迅速,三元材料前驱体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还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供应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介绍,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出口为代表,我国已成为新能源和新能源材料生产出口第一大国,走在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领头位置,也极大带动了配套新能源材料的创新与发展。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取得突破,让我国在此领域取得了优势地位。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石化处副处长杨松峰看来,新能源材料是清洁能源、绿色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材料和动力电池的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对我国形成绿色出行方式、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取得了显著优势,但从能源转化与利用效率、应用体验、资源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来看,我国新能源材料仍处在探索完善阶段。技术还有待大力优化和提升,需要全行业紧紧围绕核心问题,扎扎实实研发创新,找到完善的解决方案。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认为,锂离子电池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成熟,在新能源电池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受限于原材料价格及当前材料体系,锂离子电池各方面性能日趋进入瓶颈期,较难突破。钠离子电池的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商业化正稳步推进。各种新型高比能电池、高安全性电池等还处于实验室阶段,需加大研发力度。
王轶辰
王轶辰 【编辑: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