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1:22:10 来源: sp20250110
北京奥运博物馆——
“每件展品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 洋
“作为一名‘双奥’志愿者,我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宣传奥运,希望更多人看到这封回信并受到鼓舞。”日前,北京市民、“双奥”志愿者张文全向北京奥运博物馆捐赠了他珍藏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回信。
北京奥运博物馆坐落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南侧、紧邻冬奥会主火炬台,创建于2009年,是以奥运为主题的永久性专题博物馆。北京冬奥会之后,经过两年多的升级改造,于今年2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北京奥运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分为“冬奥盛会”“夏奥记忆”“双奥之城”三部分,通过千余件展品和大量精彩图片、视频画面,生动讲述中国申办、筹办、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奋斗历程以及中国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贡献。“每件展品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希望能够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带动大众参与体育运动。”北京奥运博物馆讲解员高轩说。
在“冬奥盛会”展厅,三大赛区建设历程、赛场内外精彩瞬间、火炬和金牌设计背后的故事一一呈现,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迈步前行,地屏上的图案从纷纷扬扬的雪花变成朵朵祥云,一条色彩缤纷的“时空隧道”,巧妙实现冬奥和夏奥展区的过渡衔接。走出隧道,福娃、“奥运缶”等展品依次铺展,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2008年的夏天。
站在“双奥冠军墙”前,参观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场景,“登上”领奖台拍照留念,感受运动员的荣耀时刻;点击数字大屏,参与知识问答;来到互动展区,沉浸式体验乒乓球、篮球、冰壶、高山滑雪等运动项目。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博物馆——
“讲述中国体育教育的变迁”
本报记者 曹玲娟
走进上海体育大学,建于1933年的行政楼“绿瓦大楼”,有着典雅庄重的琉璃屋顶、华丽大气的飞檐斗拱——这座宫殿式建筑的最高处四楼,正是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博物馆,这也是国内首座以“体育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博物馆于2021年正式开馆,拥有藏品1400余件(套),目前展出640余件(套)。从最早的体育活动记载,到近代第一本体育教科书,再到近代学校体育运动会徽章、奖杯……在这里,人们通过追溯近代体育教育发展的脉络,寻根探源,了解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展厅历史厅,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珍贵藏品。于1890年出版发行的《幼学操身》(光绪年间版),第一次在体育教科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西方体操的锻炼方法。手抄课本《河郡中校体操》、火花票《女生体操》、1916年金华文星乡私立蒙泉国民学校体育徒手操教材、1925年江南中学校田径赛联合运动会宣传册等藏品,记录着中国近代体育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917年,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本《新青年》,成为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第二展厅现代厅,依托上海体育大学的档案,讲述新中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从1952年建校以来的第一份教学计划、第一批学生证、第一枚奖牌,到如今的奖杯墙、著作栏等,上百件学校珍贵的藏品一一呈现,刻画出中国体育教育的轨迹。
“这里的展品讲述中国体育教育的变迁,也见证了建设体育强国的不懈努力。”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博物馆负责人匡淑平说。
福建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
“让女排精神激励更多人”
本报记者 刘晓宇
福建漳州,一年前落成的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庄重大气。家住漳州市芗城区新桥街道的市民黄润章,年过九十,精神矍铄,骑行20多分钟来到展示馆参观,他说:“我要看看我的‘老朋友’。”
“这是时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在讲解战术、这是队员们在训练、这是中国女排的夺冠瞬间……”站在玻璃展柜前,黄润章详细介绍——7张发行于1984年的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明信片,两年前被他捐赠给展示馆,成为中国女排“漳州情谊”的见证。
上世纪70年代,国家体委在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毛竹为架,煤渣铺底,这便是始建于1972年的竹棚馆。“当年中国女排姑娘们就在竹棚馆里练习快攻战术。”彼时的黄润章,家住竹棚馆附近,因喜欢体育运动,常去竹棚馆观看队员训练,和工作人员逐渐熟络起来。
在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一颗排球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是九旬老人张宜顺在两年前捐赠的,是2003年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冠军时的签名排球,时任主教练陈忠和与全体队员均在上面签名,很有纪念意义。”女排精神展示馆馆长李淋明介绍。
如今,福建省依托漳州排球训练基地,培养了一批优秀排球人才。“我们积极推广排球活动,让女排精神激励更多人。”漳州市体育局局长杨素萍表示。
陕西体育博物馆——
“体育文物和藏品‘会说话’”
本报记者 张丹华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的陕西体育博物馆,与陕西省体育馆相邻,博物馆共3层,汇聚了2000多件藏品。在古代体育展区,一座隋朝青瓷相扑俑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
这座青瓷相扑俑长7厘米、宽6厘米、高9厘米。两名竞技者皆束发髻,弓步俯身。一人在上,左手抱紧对方腰部,右手搂住对方颈部,正在发力;一人在下,双目圆睁,不甘示弱。两人相持不下,难解难分,诠释着运动之美。我国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阶段,两人徒手搏斗、以摔倒对方为目的的运动,有角力、角抵、相扑、布库等名称。活灵活现的隋朝青瓷相扑俑,刻画了这项运动的精彩。
陕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体育文化遗存占有相当分量。在陕西体育博物馆,以狩猎、蹴鞠、角抵等项目为代表的古代体育展区,呈现了我国古代体育运动的历史脉络和丰富内涵。序言大厅中展示的3枚铜镜,折射了我国古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3枚铜镜分别是狩猎纹铜镜、马球纹铜镜和蹴鞠纹铜镜,标志着我国古代体育起源于史前、兴起于周秦、鼎盛于汉唐。”陕西省体育馆副馆长、陕西体育博物馆副馆长贾亚娟说。
一件件体育文物和藏品,勾勒着中国体育发展脉络,讲述着中国体育故事。贾亚娟说:“体育文物和藏品‘会说话’,让参观者感受中国古代体育的绚丽多姿、当代体育的迷人风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3日 14 版)
(责编:卫嘉、白宇)